如果你有加入亞馬遜銷售臉書社團的話,你應該看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螢幕截圖,上面寫著「我第一個月就賺到 10 萬了!!」
雖然這件事已經沒有一年前那麼常見、也不至於毫無可能,不過有個問題應該先問清楚:
你在產品上花了多少錢才衝到這個數字?
當然,花錢投資點擊式廣告、控制毛利與發放贈品等方式也是讓這些成功賣家賺大錢的原因,不過我對於產品支出的數據更有興趣,原因是:如果想要一個月賺到 10 萬,一般來說,你必須要賣出相當大量的產品,意謂著你必須花一大錢庫存首次推出、未經市場測試的大量產品。
問題來了:首次推出的產品超過 300-500 件絕對不是件好事!
就算你家財萬貫,資金還是不應該這樣亂花。
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
我的論點重點在於,任何情況下,一開始就生產 500 件產品的風險與潛在缺點遠大過可能的優勢。
以下為你列舉新推出產品可能遇到的狀況(適用於任何新產品推出的狀況)。
如果你生產 1000 件產品:
- 產品發行相當成功;每天可以賣出 10 件以上產品
- 產品銷售不佳,你每天最多賣出 1 件
- 產品賣得不錯,但是你發現點擊式廣告每一次點擊的成本是 3 塊,廣告投入產出比 (ACOS) 卻非常差,你還得開始對付盜賣賣家。
- 意外挫折:你不小心違反商標規範導致產品變成危險商品,或是其他意想不到的衰事
也就是說,如果你的產品銷售稱不上成功(不管你的標準為何),你勢必得面對庫存清倉緩慢、資金套牢跟士氣低迷的問題。
即便你真的很有錢,何必浪費資金在可以避免的狀況呢?
如果你的產品推出後賣得很成功,你只需要重新下一筆更大量的訂單,了不起稍微晚一點就能享受賺大錢的快感。現在你砸錢生產的是已經通過市場試煉的產品。
真的不是我要唱衰
很多亞馬遜賣家已經走過這條冤枉路了,還有許多人正在走。
有時候你運氣不錯,首次推出的產品就賣得很好;但是更常見的狀況是,數字雖然看起來很漂亮,但等到你在亞馬遜推出產品時競爭早已非常激烈,而你的產品根本賣不出去。
要不然就是你的帳號因為高退貨率而遭到停權。
或者……
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,而且相信我,你絕對不會想被 1000 件賣不出去的產品給困住。
為什麼該從 200-500 件產品下手
無論你怎麼想,200-500 件是最合適的數量。
你擁有足夠的件數能購買點擊式廣告,而且要是產品賣得很好,你還有足夠的時間下第二筆訂單。
要是出了什麼問題也不用擔心,你的庫存也只有幾百件產品,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價格,就能在亞馬遜或 eBay 賣掉大部分產品,很快就可以打平成本。
賣完後,你就會知道該不該繼續銷售這款產品。從 200 件產品開始銷售沒有任何實質的缺點。
要是你的產品很棒,但是供應商不接受少量的最低訂購量 (MOQ) 怎麼辦?
這是個棘手的問題,因為大部分供應商要求超過一定的產品量才肯接客製訂單,通常要超過 500 件。
這樣的話,請試著找尋能協商最低訂購量的供應商。這件事情不容易,但是不是做不到。
如果你真的搞不定產品數量跟價格的難題,可以先販售不具商標的通用款產品試試水溫。
如果你有很多錢可以投資,又覺得你生產的產品非常棒(不是只有換個商標或是搭售組合),我可能會賭一把,前提是我有能力承擔投資壓力並馬上轉換新產品。
要是你資金真的夠充裕的話,乾脆一口氣直接推出五款產品!
最後要提醒你
當你看著這些成功賣家的螢幕截圖,一定要記住通常都是倖存者偏差作祟,或是純粹騙人。
太多這種成功案例營造出一種假象,讓人以為自有品牌很好經營又不會有什麼風險——卻讓你忽視了那些一而再、再而三失敗賣家的存在。
我們往往會覺得「他們就是因為沒有做某件事所以才失敗。我比他們聰明多了,才不會發生一樣的事!」千萬不要自欺欺人。
不要讓你對產品的「感覺」或是 Jungle Scout 的成功案例截圖蒙蔽你的常識判斷。
腳踏實地,按部就班,好好確認並測試,不要緊守著產品不肯變通。要是失敗了就好好檢討再重新出發!